沈洁律师联系电话:13917766155

开机时间:365天 8:00~21:00

首页 | 人格权 | 婚姻法 | 继承法 | 收养法 | 侵权法 | 房地产法 | 交通事故 | 民事诉讼法 | 法律法规 | 网站地图

刑法 | 物权法 | 合同法 | 公司法 | 劳动法 | 海商法 | 保险金融 | 知识产权 | 民商事仲裁 | 法制新闻 | 律师介绍

 

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发布部门】财政部【发文字号】财金[2016]85号【发布日期】2016.09.24【实施日期】2016.09.24【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5〕74号),加快建立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加强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用于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包括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以奖代补等4个使用方向。

第三条 专项资金遵循惠民生、保基本、有重点、可持续的原则,综合运用业务奖励、费用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金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弥补市场失灵,保障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的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和适用性。

第四条 专项资金采取因素法分配,由中央财政按年度将预算指标定额切块下达至省级财政部门。地方财政部门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预算指标,按照有关要求安排使用。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公开透明、定向使用、科学规范的基本原则,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安全、高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金融服务向普惠方向延伸。

第六条 财政部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并组织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预算监管和绩效管理。

第二章 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

第七条 为发挥财政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专项资金安排支出用于对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给予一定奖励,引导其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

第八条 对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3%的部分,财政部门可按照不超过2%的比例给予奖励。对年末不良贷款率高于3%且同比上升的县域金融机构,不予奖励。

实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25个省(区、市)。财政部将根据奖励政策实施效果和中央、地方财力情况,结合地方意愿适时调整实施奖励政策的地区范围。

第九条 奖励资金于下一年度拨付,纳入县域金融机构收入核算。

第十条 本章所称县域金融机构,是指县级(含县、县级市、县级区,不含县级以上城市的中心区)区域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以下简称法人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不含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

本章所称涉农贷款,是指符合《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中的“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支农贷款”等3类贷款。

本章所称涉农贷款平均余额,是指县域金融机构在年度内每个月末的涉农贷款余额平均值,即每个月末的涉农贷款余额之和除以月数。如果县域金融机构为当年新设,则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为自其开业之月(含)起每个月末的涉农贷款余额平均值,可予奖励的涉农贷款增量按照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的50%核算。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

第十一条 为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专项资金安排支出用于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给予一定补贴,支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

第十二条 对符合下列各项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财政部门可按照不超过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

(一)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

(二)村镇银行的年均存贷比高于50%(含50%);

(三)当年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余额占全部贷款平均余额的比例高于70%(含70%);

(四)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对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财政部门可按照不超过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重复享受补贴。

第十三条 补贴资金于下一年度拨付,纳入金融机构收入统一核算。

第十四条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可享受补贴政策的期限,分别为自该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开业当年(含)起的3、4、5年内。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开业超过享受补贴政策的年数后,无论该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是否曾经获得过补贴,都不再享受补贴。如果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开业时间晚于当年的6月30日,但开业当年未享受补贴,则享受补贴政策的期限从开业次年起开始计算。

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标准按照《关于明确东中西部地区划分的意见》(财办预〔2005〕5号)规定执行(下同)。

第十五条 对以下几类贷款不予补贴,不计入享受补贴的贷款基数:

(一)当年任一时点单户贷款余额超过500万元的贷款;

(二)注册地位于县级(含县、县级市、县级区,不含县级以上城市的中心区)以下区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在经监管部门批准的县级经营区域以外发放的贷款;

(三)注册地位于县级以上区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网点在所处县级区域以外发放的贷款;

(四)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在其所在乡(镇)以外发放的贷款。

第十六条 本章所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指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3类农村金融机构。

本章所称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详见财政部2010年发布的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名单。

本章所称存(贷)款平均余额,是指金融机构(网点)在年度内每个月末的存(贷)款余额平均值,即每个月末的存(贷)款余额之和除以月数。如果金融机构(网点)为当年新设,则存(贷)款平均余额为自其开业之月(含)起每个月末的存(贷)款余额平均值。

本章所称月末贷款余额,是指金融机构在每个月末的各项贷款余额,不包括金融机构的票据贴现、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款项,以及自上年度开始以来从其他金融机构受让的信贷资产。具体统计口径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制度》及相关规定为准。

本章所称年均存贷比,是指金融机构当年的贷款平均余额与存款平均余额之比。

本章所称涉农贷款,是指符合《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规定的涉农贷款,不包括金融机构的票据贴现、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款项,以及自上年度开始以来从其他金融机构受让的信贷资产。

本章所称小微企业,是指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规定的小型、微型企业。

第四章 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

第十七条 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项资金安排支出用于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创业担保贷款给予一定贴息,减轻创业者和用人单位负担,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引导用人单位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第十八条 对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银发〔2016〕202号)等文件规定发放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可按照国家规定的贴息标准予以贴息。

享受财政贴息支持的创业担保贷款,作为借款人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应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借款主体资格审核,持有相关身份证明文件,且经担保基金运营管理机构和经办银行审核后,具备相关创业能力,符合相关担保和贷款条件。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贴息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贷款额度为1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贷款利率可在贷款合同签订日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上浮一定幅度,具体标准为贫困地区(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下同)上浮不超过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上浮不超过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上浮不超过1个百分点,实际贷款利率由经办银行在上述利率浮动上限内与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运营管理机构协商确定。除助学贷款、扶贫贷款、首套住房贷款、购车贷款以外,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以户为单位)自提交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之日起向前追溯5年内,应没有商业银行其他贷款记录。

专项资金贴息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额度由经办银行根据小微企业实际招用符合条件的人数合理确定,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贷款利率由经办银行根据借款人的经营状况、信用情况等与借款人协商确定。对已享受财政部门贴息支持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政府不再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提供担保形式的支持。

第二十条 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在国家规定的贷款额度、利率和贴息期限内,按照实际的贷款额度、利率和计息期限计算。其中,对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全额贴息;对其他地区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第1年给予全额贴息,第2年贴息2/3,第3年贴息1/3。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按照贷款合同签订日贷款基础利率的50%给予贴息。对展期、逾期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不予贴息。

经省级或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同意,各地可适当放宽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条件、提高贷款利率上限,相关创业担保贷款由地方财政部门自行决定贴息,具体贴息标准和条件由各省(区、市)结合实际予以确定,因此而产生的贴息资金支出由地方财政部门全额承担。对地方财政部门自行安排贴息的创业担保贷款,要与中央财政贴息支持的创业担保贷款分离管理,分账核算,并纳入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

第二十一条 经办银行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有关规定,计算创业担保贷款应贴息金额,按季度向地市级财政部门申请贴息资金。地市级财政部门审核通过后,在1个月内向经办银行拨付。对省直管县,经省级财政部门同意,可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相关贴息资金审核拨付工作。

第二十二条 建立创业担保贷款奖励机制。按各地当年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总额的1%,奖励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成效突出的经办银行、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运营管理机构等单位,用于其工作经费补助。

创业担保贷款奖励性补助资金的奖励基数,包括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由地方财政部门自行决定贴息的创业担保贷款。对主要以基础利率或低于基础利率发放贷款的经办银行,各地财政部门可在奖励资金分配上给予适度倾斜。

第二十三条 本章所称创业担保贷款,是指以具备规定条件的创业者个人或小微企业为借款人,由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提供担保,由经办此项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由财政部门给予贴息(小微企业自行选择贴息或担保中的一项),用于支持个人创业或小微企业扩大就业的贷款业务。

本章所称担保基金,是指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用于为创业担保贷款提供担保的专项基金。担保基金由政府指定的公共服务机构或其委托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负责运营管理。

本章所称经办银行,是指由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会同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的为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五章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以奖代补政策

第二十四条 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运营管理,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专项资金安排支出用于对符合条件的PPP示范项目和转型为PPP项目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给予一定奖励,提高项目操作的规范性,保障项目实施质量,同时,鼓励融资平台公司化解存量地方政府债务。

第二十五条 PPP项目以奖代补政策面向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和转型为PPP项目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其中,对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中的新建项目,财政部将在项目完成采购确定社会资本合作方后,按照项目投资规模给予一定奖励,具体为投资规模3亿元以下的项目奖励300万元,3亿元(含3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奖励500万元,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的项目奖励800万元。对符合条件、规范实施的转型为PPP项目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财政部将在择优评选后,按照项目转型实际化解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政府负有直接偿债责任的一类债务)规模的2%给予奖励。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中的存量项目,优先享受奖励资金支持。享受以奖代补政策支持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通过转型为PPP模式化解的项目债务应属于清理甄别认定的截至2014年末的存量政府债务。

第二十六条 PPP项目以奖代补资金作为综合财力补助,纳入项目公司(或社会资本方)、融资平台公司收入统一核算。新建示范项目奖励资金由财政部门统筹用于项目前期费用补助等相关财政支出。

第二十七条 享受以奖代补政策支持的PPP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和财政部等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制度文件,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合理选择运作方式,认真做好评估论证,择优选择社会资本,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切实保障项目选择的适当性、交易结构的合理性、合作伙伴选择的竞争性、财政承受能力的中长期可持续性和项目实施的公开性。

项目采购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财库〔2014〕215号)等规定,充分引入竞争机制,保证项目实施质量。项目合同约定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期限原则上不低于10年。

享受以奖代补政策支持的PPP项目必须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并按规定将项目信息及获得的奖补资金信息录入PPP综合信息平台。

第二十八条 不符合示范项目要求被调出示范项目名单的项目,采用建设-移交(BT)方式的项目,通过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变相融资的项目,以及合同变更成本高、融资结构调整成本高、原债权人不同意转换、不能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不能降低项目债务成本、不能实现物有所值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转型项目,不享受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已经在其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获得奖励性资金支持的PPP项目,不再纳入以奖代补政策奖励范围。

第二十九条 申请以奖代补资金支持的PPP项目,应按规定向地方财政部门报送专项资金申请材料,经省级财政部门汇总审核后报送财政部。申请材料包括以奖代补资金申请书、项目规范实施承诺书、项目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报告、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采购文件、合同文本等重要资料,以及与以奖代补资金申请或审核相关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条 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PPP项目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申请材料,财政部将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审,择优选定符合以奖代补政策支持条件的项目。

PPP项目评审采取集中封闭方式,由专家组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备选项目进行定性和定量评审。评审专家组由PPP领域的咨询机构、学术机构、财务、法律、行业等方面的外部专家,以及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政府机构的内部专家共同组成,开展评审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项目评审实行回避原则,评审专家不对自身或所在单位参与的项目进行评审。

定性评审侧重审查项目合规性,主要包括主体合规、客体合规、程序合规等。其中,国有企业和融资平台公司作为政府方签署PPP项目合同的项目,以及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剥离政府性债务并明确公告不再承担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职能的本地融资平台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的项目,不符合主体合规要求。

定量评审侧重审查项目质量,主要包括申报材料的规范性、项目实施方案的合理性、财政中长期的可持续性、项目采用PPP模式的适用性、项目融资的可获得性、项目的实施进度、项目的示范推广价值、化解债务或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等。

项目评审由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PPP中心共同制定评审方案,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经专家组评审形成初步评审结果后,报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审核通过后形成最终评审结果,由财政部按规定向省级财政部门拨付奖励资金。

第三十一条 享受以奖代补政策支持的PPP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有效控制政府支付责任,合理确定财政补助金额。省级财政部门要统计监测相关项目的政府支付责任,加强对项目合同执行的监督管理,督促下级财政部门严格履行合同约定,有效保护社会资本合法权益,切实维护政府信用。

对以奖代补政策支持的PPP项目,有关省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财政职能,因地制宜、主动作为,会同项目实施单位和有关部门,为项目的规范实施创造良好环境。积极推动项目加快实施进度,确保项目规范实施、按期落地,形成一批管理水平高、化债效果好、产出结果优、示范效应强的样板项目。

第六章 资金分配和拨付

第三十二条 专项资金由财政部按照各地区可予奖励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量、可予补贴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余额、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资金需求、符合条件的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投资规模和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转型化债规模等因素进行分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分配给某地区的专项资金总额=〔(经核定该地区可予奖励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量×该地区中央财政分担比例)÷∑(经核定各地区可予奖励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量×相应地区中央财政分担比例)×相应权重+(经核定该地区可予补贴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余额×该地区中央财政分担比例)÷∑(经核定各地区可予补贴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余额×相应地区中央财政分担比例)×相应权重+(经核定该地区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资金需求×该地区中央财政分担比例)÷∑(经核定各地区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资金需求×相应地区中央财政分担比例)×相应权重+经核定该地区PPP项目以奖代补资金需求÷∑经核定各地区 PPP项目以奖代补资金需求×相应权重〕×(本年专项资金总规模+∑上年末各地区结余专项资金规模)-该地区上年末结余专项资金规模。

各地区可予奖励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量、可予补贴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余额、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资金需求依据各地财政部门上报情况和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审核意见确定。各地区PPP项目以奖代补资金需求依据各地财政部门上报情况、当地专员办审核意见、PPP项目以奖代补专家评审结果确定。相应权重根据上年各方向资金使用情况、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等因素综合确定。

省级财政部门应参照中央财政的分配方法,在预算规模内合理确定本地区专项资金分配方案,科学规划专项资金各支出方向的资金安排,确保各支出方向的资金总体均衡,统筹兼顾本地普惠金融各领域发展需要,切实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三条 用于PPP项目以奖代补的资金由中央财政从专项资金中全额安排,其他领域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担,东、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担比例分别为3:7、5:5、7:3。地方财政分担资金应主要由省级财政安排,原则上东、中、西部地区省级财政负担比例应分别占地方财政分担资金总额的30%、50%、70%以上,市、县级财政分担比例由省级财政部门统筹确定。

对未按规定分担资金的地区,经当地专员办或审计部门书面确认后,取消下年度获得相关使用方向中央财政资金的资格。

第三十四条 财政部可以根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情况、中央和地方财力情况等,适时调整专项资金分配方法和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比例。

第三十五条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汇总审核辖区内专项资金申请材料,于每年3月31日前报送财政部和专员办。申请材料包括本年度专项资金申请情况说明、专项资金申请明细表、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区域绩效目标申报表、省级财政部门审核意见、上年度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以及与专项资金申请或审核相关的其他材料。

对未按规定时间报送专项资金申请材料的地区,财政部和专员办不予受理,视同该年度不申请专项资金处理。

第三十六条 专员办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专项资金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于每年4月30日前出具审核意见报送财政部,并抄送省级财政部门。

专员办应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相应的核查工作。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严重弄虚作假或重大违规等问题,及时向财政部报告。

第三十七条 财政部结合专员办审核意见,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专项资金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按规定向省级财政部门下达专项资金预算,并抄送当地专员办。

对上年末专项资金结余的地区,财政部将减少安排该地区下一年度专项资金的数额。

第三十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中央财政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后,应参照中央财政的分配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及时将专项资金予以统筹安排,并编制专项资金的审核、拨付和使用情况报告报送财政部备案,并抄送当地专员办。

第三十九条 专项资金的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专项资金的预算公开,按照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信息公开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预算监管和绩效管理

第四十条 本办法涉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保基金运营管理机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PPP项目实施机构等相关单位应当如实统计和上报专项资金申请涉及的各项基础数据,对各项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并对所属分支机构加强监管。

第四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资金申请、审核、拨付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申请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审核拨付、使用情况加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反映,保证专项资金政策落到实处。

第四十二条 专员办应当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专项资金的申请、分配、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加强实地抽查,出具意见作为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拨付专项资金的依据,并作为调整下年度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

第四十三条 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加强实地抽查力度,对查出以前年度虚报材料、骗取专项资金的,应当及时予以追回。对被骗取的专项资金,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自行查出的,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收回。由中央有关部门组织查出的,由省级财政部门负责追回并及时上缴中央财政。

第四十四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申报使用专项资金的部门、单位及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处罚,并视情况提请同级政府进行行政问责:

(一)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制定和复核过程中,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擅自改变分配方法、随意调整分配因素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或项目)分配资金的;

(二)以虚报冒领、重复申报、多头申报、报大建小等手段骗取专项资金的;

(三)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

(四)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或者标准分配或使用专项资金的;

(五)未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致使专项资金被骗取、截留、挤占、挪用,或资金闲置沉淀的;

(六)拒绝、干扰或者不予配合有关专项资金的预算监管、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工作的;

(七)对提出意见建议的单位和个人、举报人、控告人打击报复的;

(八)其他违反专项资金管理的行为。

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五条 对未能独立客观地发表意见,在专项资金申请、评审等有关工作中存在虚假、伪造行为的第三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按照《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5〕163号)等规定,设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及相应的绩效指标,加强对绩效目标的审核,并将审核确认后的绩效目标予以下达。强化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执行监控,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实现。按要求开展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政策和资金分配的参考依据,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第四十七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逐步探索建立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对辖区内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为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提供决策参考。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中央财政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管理,以及相关申请材料的申报与审核,参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要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并报送财政部备案。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财金〔2010〕116号)、《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财金〔2014〕12号)、《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金〔2008〕100号)同时废止。

附:1.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申报表

2.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申报表填表说明

附2: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申报表填表说明

一、省(区、市) 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申报表(表1)填表说明

(一)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

1、“年涉农贷款发放额”填写上年本省(区、市)符合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总规模。其中,涉农贷款是指符合《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中“涉农贷款汇总情况统计表”(银统379表)中的“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支农贷款”3类贷款。比如,报送2016年的专项资金申报表,则填写2015年相关机构符合条件的涉农贷款发放额。

2、“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填写上年本省(区、市)符合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的合计数。单家机构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为该机构上年每个月末的涉农贷款余额之和除以月数。如果县域金融机构为当年新设,则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为自其开业之月(含)起每个月末的涉农贷款余额平均值。

3、“可予奖励的机构家数”填写上年本省(区、市)符合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数量。

4、“可予奖励的涉农贷款增量”填写上年本省(区、市)符合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条件可给予奖励的涉农贷款增量规模。如果县域金融机构为当年新设,则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为自其开业之月(含)起每个月末的涉农贷款余额平均值,可予奖励的涉农贷款增量按照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的50%核算。

5、“年奖励资金需求”填写按照2%的奖励上限测算的本省(区、市)预计的本年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规模。其中,小计=中央财政分担金额+地方财政分担金额。比如,报送2016年的专项资金申报表,则填写预计2016年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需求规模。

6、“上年本项下实际使用奖励资金”填写本省(区、市)上年实际执行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规模。其中,小计=中央财政分担金额+地方财政分担金额。

7、“上年末本项下结余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填写上年末本省(区、市)各级地方财政结余的中央财政拨付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规模。

(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

1、“ 年贷款发放额”填写上年本省(区、市)符合补贴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所发放的贷款规模。

2、“年贷款平均余额”填写上年本省(区、市)符合补贴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月均贷款平均余额的合计数。单家机构的月均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为该机构上年每个月末的贷款余额之和除以月数。如果金融机构为当年新设,则贷款平均余额为自其开业之月(含)起每个月末的贷款余额平均值。

3、“可予补贴的机构家数”填写上年本省(区、市)符合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条件的机构数量。

4、“可予补贴的贷款余额”填写上年本省(区、市)符合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条件可给予补贴的贷款余额。

5、“年补贴资金需求”填写按照2%的补贴上限测算的本省(区、市)预计的本年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规模。其中,小计=中央财政分担金额+地方财政分担金额。

6、“上年本项下实际使用补贴资金”填写本省(区、市)上年实际执行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规模。其中,小计=中央财政分担金额+地方财政分担金额。

7、“上年末本项下结余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填写上年末本省(区、市)各级地方财政结余的中央财政拨付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规模。

(三)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

1、“年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额”填写本省(区、市)上年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规模。比如,报送2016年的专项资金申报表,则填写2015年创业担保贷款发放规模。

2、“年末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填写本省(区、市)上年末的创业担保贷款余额。

3、“年末担保基金余额”填写本省(区、市)上年末的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

4、“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和奖补资金需求”填写本省(区、市)预计的本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和奖励性补助资金规模。其中,小计=贴息资金(中央财政给予贴息支持的贷款)+贴息资金(地方财政自行安排贴息的贷款)+奖补资金。贴息资金(中央财政给予贴息支持的贷款)和奖补资金均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各自分担的部分。奖补资金基于上年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额(含地方财政自行安排贴息的贷款)测算。

5、“上年本项下实际使用贴息和奖补资金”填写本省(区、市)上年实际执行的创业担保贷款项下的贴息和奖补资金规模,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自安排的部分。其中,小计=贴息资金+奖补资金。

6、“上年末本项下结余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填写上年末本省(区、市)各级地方财政结余的中央财政拨付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和奖补资金规模。

(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以奖代补。

1、“新建示范项目数量”填写本省(区、市)纳入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范围的新建项目数量。

2、“年完成政府采购的新建示范项目数量”中的“小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完成项目政府采购确定社会资本合作方的中央财政PPP新建示范项目数量。比如,报送2016年的专项资金申报表,则填写2015年完成政府采购的新建示范项目数量。“其中:投资规模3亿元以下项目数量”、“投资规模3亿元(含)至10亿元的项目数量”、“投资规模10亿元(含)以上的项目数量”分别填写符合相应投资规模要求的上年完成项目政府采购确定社会资本合作方的新建示范项目数量。

3、“新建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中的“年奖励资金需求”填写本省(区、市)本年申请的中央财政新建PPP示范项目奖励资金规模,具体金额依据上年新建示范项目实施情况测算。

4、“本年申请奖励的存量转型项目数量”填写本省(区、市)上年符合基本奖励条件的转型为PPP项目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数量。

5、“转型项目中纳入中央财政示范项目的数量”填写本省(区、市)上年符合基本奖励条件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转型项目中纳入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的数量。

6、“转型前项目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所有符合奖励条件的存量转型项目相关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政府负有直接偿债责任的一类债务)规模,相关债务须已纳入财政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属于清理甄别认定的截至2014年末的存量政府债务。

7、“转型实际化解项目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所有符合基本奖励条件的存量转型项目通过转型为PPP项目实际化解的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政府负有直接偿债责任的一类债务)规模。

8、“项目转型化债比例”填写本省(区、市)上年所有符合基本奖励条件的存量转型项目通过转型实际化解的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项目转型前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比例。

9、“转型为PPP项目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中的“年奖励资金需求”填写本省(区、市)本年申请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转型项目奖励资金规模,具体金额依据上年符合奖励条件的存量项目通过转型实际化解的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测算。

10、“上年本项下实际使用奖励资金”填写本省(区、市)上年实际执行的PPP项目以奖代补项下的奖励资金规模。

11、“上年末本项下结余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填写上年末本省(区、市)各级财政结余的中央财政拨付的PPP项目以奖代补资金规模。

二、省(区、市) 年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申请详情表(表2)填表说明

1、分行政区统计填写本省(区、市)各县上年可给予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的县域金融机构相关数据。分机构统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所有县域金融机构相关数据。其中,县域金融机构是指县级(含县、县级市、县级区,不含县级以上城市的中心区)区域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不含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

2、“年涉农贷款发放额”,分行政区统计填写本省(区、市)各县上年符合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发放额及其同比变动比例,分机构统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所有县域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发放额及其同比变动比例。其中,涉农贷款是指符合《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中“涉农贷款汇总情况统计表”(银统379表)中的“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支农贷款”3类贷款。

3、“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分行政区统计填写本省(区、市)各县上年符合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及其同比变动比例,分机构统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所有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及其同比变动比例。单家机构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为该机构上年每个月末的涉农贷款余额之和除以月数。如果县域金融机构为当年新设,则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为自其开业之月(含)起的每个月末的涉农贷款余额平均值。

4、“可予奖励的机构家数”填写本省(区、市)各县上年符合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条件的机构数量。

5、“上年结余奖励资金”填写本省(区、市)各县上年末结余的中央财政拨付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规模。

6、“年末不良贷款率”填写本省(区、市)各县域金融机构上年末的不良贷款率及其同比变动比例。

7、“是否符合奖励条件”,上年符合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填写“是”,否则填写“否”。

8、“可予奖励的涉农贷款增量”,分行政区统计填写本省(区、市)各县上年符合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条件可给予奖励的涉农贷款增量规模,分机构统计填写本省(区、市)各县域金融机构上年符合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条件可给予奖励的涉农贷款增量规模,不符合条件的机构该栏填写“0”。

9、“奖励资金”,分行政区统计填写按照2%的奖励上限测算的预计本省(区、市)各县本年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规模。其中,小计=中央财政分担金额+地方财政分担金额。分机构统计填写按照2%的奖励上限测算的预计本省(区、市)各县域金融机构本年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规模。

三、省(区、市) 年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申请详情表(表3)填表说明

1、分行政区统计填写本省(区、市)各县上年可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相关数据。分机构统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所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相关数据,位于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同时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两部分填报数据,相关贷款发放额、贷款平均余额等数据的合计数,要剔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两部分重合的数据。

2、“年贷款发放额”,分行政区统计填写本省(区、市)各县上年符合补贴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贷款发放额及其同比变动比例,分机构统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所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贷款发放额及其同比变动比例。

3、“年贷款平均余额”,分行政区统计填写本省(区、市)各县上年符合补贴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贷款平均余额及其同比变动比例,分机构统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所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贷款平均余额及其同比变动比例。单家机构的贷款平均余额为该机构上年每个月末的贷款余额之和除以月数。如果金融机构为当年新设,则贷款平均余额为自其开业之月(含)起每个月末的贷款余额平均值。

4、“可予补贴的机构家数”填写本省(区、市)各县上年符合补贴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数量。

5、“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填写本省(区、市)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上年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余额占全部贷款平均余额的比例。单家机构的相关贷款平均余额为该机构上年每个月末的相关贷款余额之和除以月数。涉农贷款是指符合《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规定的涉农贷款,不包括金融机构的票据贴现、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款项,以及自上年度开始以来从其他金融机构受让的信贷资产。小微企业,是指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规定的小型、微型企业。

6、“年末存贷比”填写本省(区、市)相关金融机构上年末存贷比。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不需填写该栏。

7、“是否符合补贴条件”,上年符合补贴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填写“是”,否则填写“否”。

8、“可予补贴的贷款余额”,分行政区统计填写本省(区、市)各县上年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可给予补贴的贷款余额,分机构统计填写本省(区、市)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可给予补贴的贷款余额,不符合补贴条件的金融机构该栏填写“0”。位于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网点,如果符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补贴条件,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补贴部分如实填写可予补贴的贷款余额,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部分“可予补贴的贷款余额”填写“0”,并在备注栏中说明。如果不符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补贴条件,则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金融机构部分如实填写可予补贴的贷款余额。

9、“上年结余补贴资金”填写本省(区、市)各县上年末结余的中央财政拨付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规模。

10、“补贴资金”,分行政区统计填写按照2%的补贴上限测算的预计本省(区、市)各县本年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规模。其中,小计=中央财政分担金额+地方财政分担金额。分机构统计填写按照2%的补贴上限测算的预计本省(区、市)各金融机构本年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规模。

四、省(区、市) 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资金申请详情表(表4)填表说明

1、“上年贷款发放额”填写上年本省(区、市)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规模,并分项填写个人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以及中央财政给予贴息支持的贷款和地方财政自行安排贴息的贷款的发放规模。其中年度贷款发放额=个人贷款发放额+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额=中央财政给予贴息支持的贷款+地方财政自行安排贴息的贷款。比如,报送2016年的资金申请表,则填写2015年相关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额。

2、“年末贷款余额”填写上年末本省(区、市)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并分项填写个人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以及中央财政给予贴息支持的贷款和地方财政自行安排贴息的贷款的年末余额。如果贷款余额中包括逾期贷款和展期贷款,须用文字说明逾期贷款和展期贷款金额。

3、“年度贷款发放笔数”填写上年本省(区、市)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笔数,并分项填写个人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以及中央财政给予贴息支持的贷款和地方财政自行安排贴息的贷款的发放笔数。

4、“年末未解除还款责任的贷款笔数”填写上年末本省(区、市)尚未解除借款人还款责任的创业担保贷款笔数,包括逾期贷款和展期贷款。

5、“中央财政拨付贴息资金”填写上年中央财政拨付的地方统筹用于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的资金规模。

6、“地方财政安排贴息资金”填写上年地方财政在预算中安排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规模,并分项填写省级财政部门和省级以下财政部门安排的贴息资金规模。

7、“应支付给经办银行的贴息资金”填写上年地方财政应支付给经办银行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规模,包括中央财政拨付的贴息资金和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贴息资金。

8、“实际支付给经办银行的贴息资金”填写上年地方财政实际拨付给经办银行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规模,包括中央财政拨付的贴息资金和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贴息资金。

9、“年末结余贴息资金”填写上年末各级地方财政结余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规模,包括中央财政拨付的贴息资金结余情况和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贴息资金结余情况。

10、“中央财政拨付奖补资金”填写上年中央财政拨付的地方统筹用于创业担保贷款奖励性补助的资金规模。

11、“地方财政安排奖补资金”填写上年地方财政在预算中安排的创业担保贷款奖补资金规模,并分项填写省级财政部门和省级以下财政部门安排的奖补资金规模。

12、“实际使用奖补资金”填写上年地方财政实际拨付给奖补对象的创业担保贷款奖补资金规模,包括中央财政拨付的奖补资金和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奖补资金。

13、“年末结余奖补资金”填写上年末各级地方财政结余的创业担保贷款奖补资金规模,包括中央财政拨付的奖补资金结余情况和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奖补资金结余情况。

14、“年末担保基金规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末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

15、“年度增加的担保基金规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增加的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比如,填报2016年数据则为2015年末的担保基金规模与2014年末担保基金规模的差额。

16、“预计本年贷款发放额”填写预计本省(区、市)本年创业担保贷款发放规模,并分项填写个人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以及中央财政给予贴息支持的贷款和地方财政自行安排贴息的贷款的预计发放规模。

17、“申请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填写本省(区、市)本年申请中央财政拨付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规模。

18、“申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填写本省(区、市)本年申请中央财政拨付的创业担保贷款奖励性补助资金规模,具体金额依据上年创业担保贷款发放情况测算。

19、本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和农合行、农村信用社、其他机构的范围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有关分类执行。

五、省(区、市) 年PPP项目以奖代补资金申请详情表(表5)填表说明

1、“项目领域”填写项目所在的公共服务领域,具体行业与PPP综合信息平台保持一致,共包括19个一级行业,分别是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片区开发、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旅游、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政府基础设施和其他。

2、“项目转型前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符合基本奖励条件的存量转型项目相关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政府负有直接偿债责任的一类债务)规模,相关债务须已纳入财政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属于清理甄别认定的截至2014年末的存量政府债务。

3、“项目转型实际化解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填写本省(区、市)上年符合基本奖励条件的存量转型项目通过转型为PPP项目实际化解的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政府负有直接偿债责任的一类债务)规模。

4、“PPP运作方式”填写PPP项目采取的具体运作方式,具体包括委托运营(O&M)、管理合同(MC)、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和其他。

5、“是否通过物有所值评价”和“是否通过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通过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PPP项目填写“是”,否则填写“否”。

6、“政府采购方式”填写项目采购的具体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和单一来源采购。

7、“PPP项目合同签订时间”填写项目完成采购签署PPP项目合同的时间,须填写至X年X月X日。

8、“项目合作期限”填写项目合同明确的项目合作期限,不满整年的须填写至月。

9、“申请奖励资金额度”填写符合基本奖励条件的PPP项目本年按规定测算的以奖代补资金规模。

地址详见网站首页,电话:13917766155

本站内容众多,具体可查看导航条的网站地图来寻找需要的信息

版权:律师法律咨询